
如來藏共業與別業 / 法身與法身成就
【問】:
請教張師兄關於如來藏共業與別業,法身與成就法身的關係。還有海賢老和尚上香看到的滿虛空都是阿彌陀佛,是什麼境界?是真佛,還是虛妄相?三身佛是哪種佛顯現?我們修學需要觀想佛形像嗎?
【答】:
我們先看第一個:如來藏共業與別業,法身和成就法身的關係。共業與別業是這樣的:我們每一個眾生生活在世間,從生命本身來講有兩個部分:一個是身所住處,一個是心所住處。
心所住處屬於別業成就,自己對於這個世間的身心覺受,別人是沒辦法體會的,這個叫「別」。我們講到別業、別教,其中都含有這個意思,「別」是指不共的,是自己特有的。我們講成就無上正覺,這裡面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無上正覺一定要首先依靠報身世間,不共法世間的智慧成就。這是別人沒辦法替代的,所以是「別」的意思。
「共」的意思是我們見到的山河大地,草木蟲魚,所有人都能看到的,這是講共業。簡單來說就是分這兩部分。
佛教中有兩種說法:一個是「萬法因緣生」,一個是「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是兩個概念,如果站在地論宗的角度,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如果站在大乘攝論宗的角度,就是「萬法因緣生」。 「萬法因緣生」強調的就是如來藏共業一切法的生起。我們講到世間相常住,十方諸如來共同一法身,那個法身就是如來藏共業。我們看到的所有一切,我們覺知它,不覺知它,它都在那裡, 所以是「萬法因緣生」。而「一切法從心想生」是從別業的角度說的,所以這兩個不要混淆。
世間諸法是如來藏共業所成,但報身世間的覺受是一切法從心想生的。我們看到一座山,看到山水,看到一法,我們對它的覺受是由我們自己的種性、思惟、觀察、覺知來決定的。所以,「一切法從心想生」是從報身世間不共法世間的角度說的。
世間的某一法,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是不是我們起一個念頭就可以實現?如果這樣想的話,就是把這兩個概念混淆了。世間諸法是因緣生法,怎樣從「一切法從心想生」到因緣生法呢?就是「從心想生」的這一法要依靠身的行為產生因緣,這個因緣在世間會促成一法的顯現,它是這樣的過程。所以這是兩個概念,大家要區分開。
如來藏是我們所有眾生生命當中都有的,我們覺知它,不覺知它,它都在,是法界常住。但是我們什麼時候能夠證到法身,證到如來藏的一切法呢?這就是問題後半部分提到的法身和成就法身的問題。
法身和成就法身,這個問題提的非常好。相對來說,法身是靜態的,儘管法身,一切法也是因緣生法,也是念念遷流的。成就法身的概念,就像我們佛教行者,成就無上正覺,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一個過程,是沒有終點的修行過程。所以,成就法身是指一個從沒有究竟圓滿到達法身世間的行者,到無量微細、無量法生起的修法過程,這個過程就是成就法身。
我們把這些概念說清楚了,再回到如來藏的問題。剛才提到,一個念頭生起之後,有兩種世間可以成就:一個是凡夫世間,一個是清淨法世間。 嚴格來講,清淨法世間是別教成就的。同樣是世間一切法,有人住在清淨世間,有人住在染著世間。染著與清淨,都是別業成就的,也就是說,一切眾生因種性不同,對這個世間的覺受是不一樣的。但是世間一切法是如來藏共業所成的,這個共業所成是無所謂染著和清淨。
按照自然科學的角度或者哲學的角度來講,世間一切法是自然而成的。我們不能給世間一切法賦予人為的概念,我們不能說這個山是善良的,或者某一個草木是善良的。當我們對山河大地一切法產生覺知的時候,這個覺知是在不共法世間的。只有在不共法世間,我們纔有「對與不對」,「善與不善」這些標準。從諸法呈現的角度來說,諸法呈現是萬法因緣生的。
我們成就無上正覺,是相對於凡夫的無明、愚癡來說的。從凡夫的無明、愚癡到成就者的無上正覺,這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首先要回到一切智,回到空智,獲得生命解脫;然後,再從一切智生起道種智;再經過別教的行法,即《華嚴經》的四十位行法,到達等妙覺如來地,到達普賢菩薩法界。當進入到普賢菩薩法界的時候,我們見到的世間一切法,就是如來藏。如來藏跟我們內在覺知的一切法是相應的,所以是諸法實相。因此,成就法身是一個過程。
法身指什麼?簡單說,就是以法為身。
從華嚴行法的角度說,從聲聞乘聞法模式的行法進入到華嚴十住位行法,即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在行法生起的時候,它是以道種為核心的,即以般若智慧的生起為核心的。我們講過般若智慧有三個屬性,它必須是本體的、自發的、完備的,跟我們凡夫地的念頭是有差別的。所以廣義講,我們凡夫地的眾生也是有法身的,只不過我們是住在娑婆世界,這個法是生滅法、生死法。由於我們受這個生滅法的影響,所以這個身就是染著身,是苦身。當然在佛教理論裡面,不是這樣講法身的,我們這裡只是舉例:在凡夫地的時候,我們體會到的苦法,生滅法,染著法,就是我們的以法為身,以法為地,它給我們造成了困擾。
別教菩薩隨著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生起,就進入到道種智行法階段,也就是菩薩行法階段。這個時候所生起來的念頭,就是薩婆若海的一切法智慧種子。這時,菩薩身就不會再以五蘊法對其造成的影響為身,而是以智慧地生起來的道種和道種智為身。以這個法為身時,我們稱為「法身」,這個過程為「成就法身」。這是從理論框架上來說的。
詳細講,十住位成就法身、十行位、十迴向位,一直到等妙覺位,法身的顯相形式都是不一樣的。等我們學習到後面經文的時候,再給大家詳細介紹法身的各種模式。別教成就的法身和普賢菩薩法界的等妙覺如來地的法身成就,是不一樣的。
後面關於海賢老和尚,我們淨土宗的大德,看到滿虛空都是阿彌陀佛的境界,是真佛還是虛妄相的問題,這個不容易回答。
為什麼?剛才我們說到別業時強調過,當我們進入到行法階段的時候,從聲聞乘的行法開始,建立報身世間成就。報身世間成就是不共法的,而不共法真正的成就證量是不能傳遞的,只有通過世間語言來描述;但是語言是共法世間所呈現的工具。
所以別業成就時,海賢老和尚看到滿虛空都是阿彌陀佛,我們解釋這件事時,需要知道:海賢老和尚是怎樣的行法模式,怎樣的種性,他是什麼樣的因緣成就的滿虛空皆是阿彌陀佛。
他老人家定義的滿虛空是什麼概念,是聲聞緣覺的滿虛空,還是華嚴別教菩薩的滿虛空,還是等妙覺如來地的滿虛空。所見的阿彌陀佛也是一樣,是聲聞緣覺形象的阿彌陀佛,還是別教菩薩的一切法覺知,還是等妙覺如來地的一切法皆是阿彌陀佛。
由於我們無從知曉,所以不能評說海賢老和尚見到滿虛空都是阿彌陀佛的境界。但都值得我們讚歎。他老人家的成就不能成為我們的自成就,但可作為我們的增上緣,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對於其成就本身是什麼樣的,只有行者到達那種成就的時候才能知道。
瞭解了這個原理後,我們就知道,不管是在行者之間討論也好,還是在其他地方聽法也好,我們崇尚的原則是別教報身成就的證量,在沒有特別因緣的情況下,一般是不言說的。
我們是以佛陀經論上的教誨為最終指歸,我們所說的一定是佛陀在經論中言說的。每個人的種性,每個人的證量都是不一樣的。同樣說出一句話,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不同的人聽到後的覺受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要看清楚他老人家見到的滿虛空皆是阿彌陀佛是什麼樣的境界,我們只有見到他老人家後,親自問他纔行。
是真佛還是虛妄相?這要看是哪一個種性的,是凡夫種性的,還是聲聞緣覺種性的,這是沒法判別的。站在性宗的角度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站在相宗的角度,站在一切有法世間道種智的角度,又是「一切顯相皆是諸法實相」。因此這裡說是真佛還是虛妄相,這個也要看不同種性的行者,在哪個行法次第上的言說,才能確認,因為這兩個名相本來就是相對的。
在沒有進入到華嚴行法之前,真、妄相,我們總會取著一個。這就是所謂的是以染淨模式,還是以空有模式進入到華嚴行法,進入到大乘行法,這是兩個模式的差別。如果是以染淨模式來判別,我們就要在兩者中取一個;如果從大乘行法的角度講,真相與虛妄相皆是虛妄相,但是真相與虛妄相又皆是真相。
後面問,我們修學需要觀想佛的形像嗎? 這是非常好的問題。
觀想佛的形像不是對錯的問題,這個問題其實是指:我要觀想或不要觀想,是要不要觀想的問題。因為不同種性的行者觀想佛形象的方式是不一樣的,即聲聞、緣覺、菩薩,各種不同種性的行者觀想佛的形像是不一樣的。在佛教理論中講到唸佛、念法、念僧,而不同種性的行者唸佛、念法、念僧的形式也是不一樣的。所以這裡說觀想佛的形象,不是對錯的問題。如果對我們的行法增上,是增上緣,觀佛形象又怎麼不好呢?但是如果作為行者,以觀到佛的形像作為成就地,那還不如不要觀想佛的形象,因為佛的形象會給我們造成束縛,造成取著。
因此,答案不是固定的,觀與不觀,因人而異。